郦道元 郦道元(472—527),字善长,北魏范阳涿鹿人。他的家乡栗(郦)各庄村今属河北省高碑店市,但在北魏时期隶属范阳郡涿县。郦道元是北魏著名官员,著有千古名著《水经注》,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、地理学家,也被国际上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。 郦道元的家乡郦各庄村在北魏时期属于范阳郡涿县,唐太和六年(公元832年),析出涿县南部区域置新城县,郦道元故里郦各庄村遂划归新城县(今高碑店市)管辖,一直延续至今。 郦道元出生于北魏延兴二年(472年),出生地是他父亲郦范做官的北魏都城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 郦道元自幼聪慧好学,博览群书。十二三岁时随父亲郦范居住在青州;十八岁时父亲病逝,归葬故里,郦道元在郦亭沟(今高碑店境内运粮河)畔为父守孝三载。回平城后,先后任太傅掾、尚书主客郎中、尚书祠部郎中、治书侍御史、冀州镇东府长史、颍川郡太守、鲁阳郡太守、东荆州刺史等职,因得罪权贵遭诬告免官,赋闲十年,其间潜心著述,撰写《水经注》。公元524年,郦道元被起复,历任河南尹、御史中尉等要职,并多次奉命出使平叛。公元527年任关右大使,被奸人所害,在潼关阴盘驿亭壮烈殉国。后归葬洛阳邙山,被北魏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、冀州刺史、安定县男。 一、郦道元家世概况 据郦氏族谱记载,郦氏乃黄帝后裔,其祖先是西周功臣,曾被封爵。到了西汉时期,郦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有两个,分别是郦食其和他的弟弟郦商。此二人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均有传记。作为刘邦的重要辅臣,郦食其为刘邦屡进良谋,游说四方,居功至伟。可惜在劝降齐王时,因韩信偷袭齐国郦食其被齐王所疑,惨遭齐王田广烹杀。刘邦破格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,后改封为武遂侯,传承三世。郦食其的弟弟郦商跟随刘邦东征西讨,屡立战功,被授予梁国相印,封涿侯,后改封曲周侯。此后,郦食其的后代多在汉朝为官。王莽夺取帝位后,世居开封陈留的郦氏家族离开了故土,迁往新蔡(今河南省新蔡县)。公元177年前后,郦食其十五世孙,东汉著名诗人郦炎率族人从河南新蔡迁至河北幽州涿郡居住。到魏晋时期,涿郡改称范阳郡,治下有涿县、范阳县、苌乡县、方城县、遒县、故安县、容城县、良乡县等。范阳郡的治所在涿县,而范阳县的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附近,这也是后世围绕范阳具体在何地而发生争论的缘由。 西晋末年,发生了永嘉之乱,中国北方大部落入了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之手。为躲避战乱,一部分北方汉人世族追随东晋南迁,史称“衣冠南渡”。同时,也有一部分汉人大族选择留在了北方,如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博陵崔氏、赵郡李氏等等。 此时的郦氏家族已传至九十二世,分为两支,即郦性与郦怀。郦性和郦怀是堂兄弟,即人们常说的“一爷之孙”。面对永嘉之乱后的混乱时局,郦性和郦怀在反复权衡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:郦性率家人“南渡”,追随东晋政权迁往建康(今南京);而郦怀则选择留在了北方。查阅郦氏族谱可知,郦怀正是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所说的六世祖“乐浪府君”。郦性这一支迁往建康后,其后人在东晋朝廷中得到重用,他的孙子郦荣后来官至东晋宰相。留居北方的郦怀这一支,则在幽州陷落后,由郦怀率领投奔了远在辽东的前燕慕容廆政权。郦怀担任了前燕侨置乐浪郡的太守,即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所说的乐浪府君。 公元350年前后,前燕攻取幽州,郦道元的六世祖乐浪府君郦怀回到阔别三十余年的家乡范阳郡。随后郦怀率全家由督亢沟北侧的“涿之先贤乡”南迁至几十里外郦亭沟南侧的郦各庄村,这就是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所说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爰宅其阴”过程。 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,郦怀的子孙一直追随慕容鲜卑政权。前燕灭亡后,郦怀的孙子郦瑛追随慕容家族归降前秦,出任蜀郡太守。及至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,郦瑛之子郦绍担任后燕的濮阳太守。后来北魏击败后燕,郦绍又跟随慕容鲜卑归附了北魏并出任兖州监军。再后来,郦绍之子郦嵩出任北魏天水太守;郦嵩之子即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出任北魏青州刺史,封永宁侯。事实上,郦范一直追随之人仍然是前燕慕容皇族的后人,即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玄孙、北魏名将慕容白曜。 二、郦道元简略年谱 472年,郦道元出生于北魏的都城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 484年,郦范出任青州刺史,郦道元跟随父亲郦范前往青州治所东阳居住。 488年,郦范卸任青州刺史,郦道元跟随父亲返回平城。 489年,郦范病逝于平城。郦道元承袭父亲永宁侯爵位,例降为永宁伯。郦道元护送父亲灵柩返回故里,并守制三年。 492年,郦道元结束为父守制返回平城,担任太傅掾一职。 493年,任尚书主客郎中,跟随孝文帝南征至洛阳。 494年,以尚书祠部郎中身份跟随孝文帝北巡,先是回到平城,后至阴山脚下,随后跟随孝文帝返回洛阳。 495年,受御史中尉李彪赏识,入御史台任治书侍御史。 498年,御史中尉李彪被免职,郦道元连坐免官。 501年,郦道元外放冀州,任冀州镇东府长使,并代行刺史之权。 503年,郦道元先后出任颍川郡太守、鲁阳郡太守。在两地担任太守十二年时间,政声颇佳。 515年,郦道元出任东荆州刺史,其间威猛行政,一度遭人诬告。同年免官,返回京城洛阳。 524年,郦道元被起复,任河南尹。同年,任使持节兼黄门侍郎,与大都督李崇一起安抚北方六镇,六镇起义爆发后返回洛阳。 525年,郦道元任使持节兼侍中,摄行台尚书,节度诸军,讨伐叛将徐州刺史元法僧,在涡阳击退南朝接应之军,多有斩获。 526年,郦道元出任御史中尉。 527年,郦道元出任关右大使,前往关中地区查看萧宝夤的动向。行至潼关附近的阴盘驿亭,被萧宝夤部下郭子帙杀害。 528年,魏军收复长安,郦道元归葬洛阳,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、冀州刺史、安定县男。 三、家族主要成员 郦嵩(天水太守) 郦范(郦嵩长子,青州刺史,封永宁侯,假范阳公) 郦道元(郦范长子,东荆州刺史,河南尹,御史中尉) 郦伯友(郦道元长子) 郦仲友(郦道元次子) 郦孝友(郦道元三子) 郦继方(郦道元四子) 郦绍方(郦道元五子) 郦道峻(郦范次子) 郦道博(郦范三子) 郦道慎(郦范四子,正平太守,长乐相) 郦道约(郦范五子,东莱、鲁郡二郡太守) 郦神虎(郦嵩次子,尚书左民郎中) 郦夔(郦嵩三子,追赠征虏将军,安州刺史) 郦恽(郦夔之子,行台郎中,加征虏将军) 郦怀则(郦恽之子,司空长流参军) 郦神期(郦嵩四子,中书博士) 郦显度(郦嵩五子,尚书库部郎) 四、简要评价 纵观郦道元的一生,年少时饱读诗书,入仕后数度起落;在朝时忠心耿耿,实心任事,铁面无私;在野时穷经笃学,笔耕不辍,著述传世。他无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,一个忠心报国、清正无私的官员。尽管如此,在那样一个乱世,他的所作所为未必能够被人们充分理解,在其身前身后也或多或少出现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。当然,客观地讲,这些对郦道元而言似乎并不重要,无论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如何评说,都不能掩盖郦道元身上所散发出的特有的光辉。 郦道元是一位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历史名人,不仅仅是因为他撰写了千古名著《水经注》,还因为在他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历史文化。时至今日,我们对郦道元的了解和理解仍然不够全面和深入。俗语讲,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,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郦道元其人其事,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。 我们应如何看待《魏书》将郦道元列入酷吏传?事实证明,郦道元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,而且还是一位忠诚正直,勇于任事,清正廉洁,进取有为的北魏官员。 我们应如何看待郦道元的历览奇书和游历山水?我们是否已经给孩子们灌输了一个错误认知,即人只需要多读“课外书”和游历山水就能够成为伟大的地理学家?郦道元“历览奇书”的前提是博览群书。他在《水经注》中征引的内容涵盖了《经》《史》《子》《集》各大类,包括《山海经》《禹贡》《诗经》《周易》《礼记》《春秋》《左转》《公羊传》《谷梁传》《国语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晋书》等众多的典籍与著作。郦道元在引用这些典籍的过程中,娴熟自然,甚至达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,足见他对国学典籍已经烂熟于心,并做到了融会贯通。郦道元之所以能够博览群书,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,还有赖于家庭给与的宽松的读书氛围。郦道元的父亲郦范,曾经与高允等北魏文史大家一起在太子拓跋晃的东宫任职,他自己也是学识渊博之人。可以想见,郦范所能接触到的书籍种类及数量,是常人难以企及的。从史书的缝隙之中,我们能够体会到,郦范对长子郦道元的教育颇为开明,主要体现在郦道元“历览奇书”的事情上面。彼时,地理方面的学问并非主流学问,类似于后世所说的“课外书”。很显然,郦道元之所以能够“历览奇书”,与他的父亲郦范对他的宽容甚至支持是分不开的。试想,如果郦范当初限制郦道元阅读“杂书”的话,他若想读到常人鲜见的“奇书”恐怕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。事实上,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,郦道元不仅能读到前人的各种典籍著作,还能大量阅读南朝的诗文和著述。郦道元对南朝学者的文章很是欣赏。从《水经注》的语言技巧看,很多地方都有南朝诗人所作山水诗的影子,其中好几个地方提到和引用了南朝文人郭景纯、谢灵运、吴均等人的诗文,个别语言则干脆直接模仿。对于众多南朝文人的作品,郦道元几乎可以信手拈来,足见其对南朝学者的诗文著述十分喜爱和熟悉。 我们对于郦道元的足迹所至究竟了解多少?有专家认为,郦道元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北魏所统治的北方地区,具体为:西边到达黄河上游,即今青海省东部的河湟地区;西北到达今宁夏地区、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阴山以北;东北到达了滦河上游地区;南面到达淮河以南和汉水下游,他还特别提到网络上说郦道元亲自考察三峡是在传递错误认知;西南到达汉中地区;东边到达胶东半岛的东海之滨。 五、郦学的传承 我们要感谢郦道元,他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千古名著。我们还要感谢历代为《水经注》的传播做出贡献的人们,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对《水经注》的收藏、传抄、研究和注释,使这部名著得以流传并日臻完善,从而逐渐形成了“郦学”这一门重要学问。 郦道元去世后不久,北魏的内乱进一步加剧。在军阀互相征伐的过程中,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,随后又经历了北齐和北周,再之后北周被隋朝取代。隋朝灭亡了南朝陈,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。在当时的混乱时代,刻板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,加之战乱频仍,《水经注》这部民间著作得以保存并传承后世殊为不易。 从史料的记载看,唐朝时就有官方对《水经注》的收藏,也有民间对《水经注》的传播。唐代宰相李吉甫编纂的《元和郡县图志》中,就引用了《水经注》的内容。著名诗人陆龟蒙在诗中写道:“水经山书不离身”,可见他也是随身携带《水经注》这本书的。 从宋朝开始,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,使《水经注》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。但与此相伴的是,反复刻板印刷也会造成文字的错漏,有些还会以讹传讹。比如,宋仁宗景祐年间记载《水经注》为三十五卷,比郦道元原来的四十卷减少了五卷。正是由于《水经注》传抄刻印过程中脱漏错讹,催生了后世对该书的校勘和补正。 虽然从金、元时期就有人对《水经注》一书进行补正,但真正兴起对《水经注》的校勘之风应该从明朝算起。在明朝人校勘的诸多《水经注》版本中,有两个版本对后世影响较大。其一是官方编纂的《永乐大典》中收录的《水经注》,学界称之为《大典本》;其二是在收集诸多民间流传版本基础上,由朱谋玮精心校勘而成的《水经注笺》,该书被清代顾炎武称之为“三百年一部书”,对后世郦学研究影响很大。陈桥驿先生认为:“把《水经注》的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,即郦学,朱谋玮实开其端。” 到了清代,郦学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传承。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、刘献廷、胡渭等人对《水经注》的研究有不少贡献。及至清乾隆时期,出现了三个对《水经注》研究有卓越贡献的人,分别是全祖望、赵一清和戴震,这三人被称为乾隆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。清代后期的郦学研究者还有董祐诚、汪士铎、谢钟英等人。 清末民初时期,是《水经注》校勘和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时期,涌现出了杨守敬、王国维、熊会贞、郑德坤、胡适等郦学研究大家。其中,杨守敬、熊会贞师徒二人,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,共同完成了《水经注疏》这部鸿篇巨制,还编绘了《水经注图》。后来,《水经注图》于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。 王国维是继杨守敬之后对郦学研究有卓越贡献的学者,他在对八种版本《水经注》校勘的基础上,完成了《水经注校》一书。郑德坤先生先后编纂完成了《水经注引得》《水经注引书考》和《水经注故事钞》,并依据杨守敬的《水经注图》重新编绘了《水经注图》。胡适在其人生最后二十年,也专注于《水经注》的研究。他不仅收藏了众多《水经注》版本,还对有关郦学史的通信集进行了深入研究,后来这些研究成果被编入《胡适手稿》一书,一度引起很大反响。 二十世纪中后期,郦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当属吴天任和陈桥驿二位先生。吴天任曾执教于香港多所大学,毕生致力于研究郦学史。其代表作包括详细记录杨守敬生平的《杨惺吾先生年谱》,郦学家的论文书信集《水经注研究史料汇编》以及《郦学研究史》,后者被称为郦学研究史的全面系统之著作。 在当今,只要提到郦学这个词,人们便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,陈桥驿。陈桥驿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,曾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。陈桥驿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郦学,堪称当代郦学研究的泰斗。他撰写、点校、校正出版了大量郦学著作,其中包括:《水经注研究》《郦道元与水经注》《郦学札记》《郦道元评传》《水经注论丛》《水经注校正》等,还出版有多种全译本《水经注》。陈桥驿先生在郦学研究和发展方面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。 除国内学者外,国外很多学者也对《水经注》青睐有加,并进行了不少研究工作。欧洲的汉学家早在清朝末期就开始了对《水经注》的研究工作。比如法国汉学家沙畹、伯希和、马伯乐,英国汉科学史专家李约瑟,日本学者小川琢治、森鹿三、宫崎市定、足立喜六等众多学者,或对《水经注》进行推介,或依据《水经注》进行相关研究,撰写出版了一定数量的文章和著述,为《水经注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贡献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郦道元所著《水经注》,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,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。郦道元这位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 从狭义上来说,郦道元是不幸的,因为他生活在历史上有名的乱世——南北朝,他虽胸怀大志却难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,他屡遭构陷,官路坎坷,最终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人生结局,其经历让后世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。但从广义上而言,郦道元又是幸运的,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,他亲身经历了北魏王朝一系列的重大政治变革,他依稀看到了一个大一统时代到来前的曙光。正是因为有了南北朝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基础,才有了不久之后华夏疆土的统一,才使中国昂首阔步地迈向了盛唐。郦道元的幸运还在于,他倾注毕生精力和心血撰写的《水经注》,传承千年并历久弥新,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。
|